在我国,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应用已经有将近70年了,随着行业的发展,构件企业从施工单位的附属部门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也已经有40多年了。我国的工业建筑自上世纪50年代起,向苏联学习,走预制装配化的道路,柱、吊车梁、屋架或屋面梁、屋面板、天窗架等主要结构构件均进行预制生产,不过大多数是在现场预制的;即使是工厂预制,也往往是由临时性预制场地进行预制,预制作业仍是施工企业的一个部分。
直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中小预应力构件的发展,我国出现了一大批预制构件厂,用于民用建筑的空心板、平板、擦条、挂瓦板,工业建筑用的屋面板、F形板、槽形板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均可采用的V形折板、马鞍形板等成为这些构件厂的主要产品,预制构件行业开始形成。
70年代中期政府又投资建起了大批混凝土大板厂和框架轻板厂,掀起了预制构件行业发展的热潮。
到80年代中期,全国城乡建立了数万预制构件厂(大多数规模很小),我国的预制构件行业发展到了一个巅峰。
从技术上看,预制构件的生产从手工为主发展到机械搅拌、机械成型再到工厂的流水线生产,是一个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商业混凝土从80年代起步,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商业混凝土和泵送技术的快速发展,今天,我国许多城市的现浇混凝土工程无论是质量还是施工技术都已赶上了国际水平,成为我国混凝土工程技术现代化和建筑工业化的标志之一。商业混凝土的迅速发展对预制构件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
90年代以来,许多大中型构件厂已经无法继续经营,民用建筑上的小构件已让位给乡镇小构件厂生产。1999年初以来,各地纷纷禁止使用预制空心楼板,一律改用现浇混凝土结构,又给预制构件行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预制构件行业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9月27日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要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
当前,全国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和相关建设企业正在全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绿色、循环与低碳发展的行业趋势,是提高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建造水平的重要手段,不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更是大力推进建设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兴产业,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转型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建筑工业化市场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工作基础薄弱,当前发展形势仍不能盲目乐观。当前的建筑业正在进行顶层设计、标准规范正在健全、各种技术体系正在完善、业主开发积极性正在提高。新型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的一场革命,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带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建造方式符合国内建筑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建筑工业化和产业化进程的推进,装配施工工艺越来越成熟,但是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还应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施工工艺、吊装技术、施工集成管理等,形成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成套技术措施和工艺,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施工实践中,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技术、构件拆分与模数协调、节点构造与连接处理吊装与安装、灌浆工艺及质量评定、预制构件标准化及集成化技术、模具及构件生产、BIM技术的应用等还存在标准、规程的不完善或技术实践空白等问题,在这方面尚需要进一步加大产学研的合作,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建筑业将逐步以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替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必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必然带来工程设计、技术标准、施工方法、工程监理、管理验收、管理体制、实施机制、责任主体等的改变。建筑产业现代化将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性能、安全、效益、节能、环保、低碳等的水平,是实现房屋建设过程中建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建造、维护管理之间的相互协同的有效途径,也是降低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改善作业环境的有效手段